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吉林省稅務局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通過創新執法方式、化解涉稅爭議、強化案例警示,不斷提升服務效能,營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合規經營。
柔性執法:讓稅務檢查成為“普法課堂”
“原以為稅務檢查只是‘挑問題’,沒想到成了‘充電課’!”吉林一家農資有限公司的財務人員說,“稅務干部在檢查過程中不僅指出問題所在,還為我們詳細講解稅收法律法規,讓我們對被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都有了清晰的認識。”
這一做法折射出吉林省稅務部門執法理念的轉變。“全省稅務系統推行‘說理式執法’,把每一次稅務檢查現場轉化為‘普法課堂’。”吉林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稅務檢查過程中,稅務干部不僅亮明“問題清單”,更附上“法理說明書”,從稅收政策適用到違法后果分析,從陳述申辯權利告知到整改路徑指引,讓企業在“聽得懂、想得通”中完成自我規范,進一步提高稅務稽查執法透明度。今年通過“說理式執法”促成的自查補稅案例中,企業平均整改時長進一步縮短。
更值得關注的是“非接觸式稽查”的創新實踐。依托稅收大數據,吉林省稅務局構建起“遠程監測—數據預警—風險提醒”的新型監管鏈條。對稅收風險較低的企業,稅務部門優先通過“云端提示”替代實地檢查,實現“無風險不打擾、有風險精監管”。這一模式的推行,減少了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又讓執法資源精準聚焦高風險領域。
專業護航:公職律師打造爭議化解“快車道”
前不久,白山市一家制造企業因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適用問題與稅務機關產生分歧,稅務公職律師團隊迅速介入,成功化解稅企爭議。
分歧出現后,白山市稅務局公職律師團隊成員迅速與企業取得聯系,詳細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對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項目進行分析和評估,對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執行指引2.0版》逐項核查,判斷企業是否確實符合政策標準。
“我們發現他們的輔助賬體系不足以證明企業研發的全部過程,項目研發情況需要進一步確認和評估。”公職律師王媛媛說,根據了解的情況她立即建議法規部門對企業開展精準指導,一方面指導企業建立“項目—部門—費用”三維輔助賬體系,細化至具體研發活動的人工費用、直接投入費用等8大科目,并規范留存研發人員工時分配表費用支出明細、成果證明等6類資料。另一方面與相關鑒定中心聯系,闡明企業實際研發投入情況,確定新型環保材料研發項目的創新性,形成完整證據鏈。在公職律師幫助下,這次稅企爭議最終被化解在行政復議之前。
“這次爭議的解決,讓我深刻認識到享受稅收優惠不僅要項目合規,更要過程留痕規范,未來我們會更加規范地留存相關資料。”該企業負責人李方圓在稅企座談會上表示。
吉林省稅務局政策法規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199名公職律師已形成“咨詢—調解—風控”一體化服務網絡,今年累計參與處理涉稅爭議130起,有效推動爭議的化解,調解中心實現“普法宣傳”與“糾紛預防”雙重效果。
以案釋法:敲響合規經營“警示鐘”
近日,吉林省稅務局門戶網站公開永吉縣錦江加油站偷逃稅案。該加油站通過使用第三方收單平臺收取加油款后結算至個人銀行賬戶等手段隱匿銷售收入,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據了解,這已經是今年以來吉林省稅務局公布的第4起稅案。
與傳統“通報式曝光”不同,吉林省稅務部門更注重案例價值挖掘。長春經開區稅務局將曝光的典型案例按行業、稅種整理形成《稅收風險案例匯編》,用“案例+風險提示+操作指引”的形式,為企業定制“合規指南”。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財務人員侯甜表示:“這些身邊事就是最好的教科書,警醒我們提前防范,堵住管理漏洞。”
在警示教育之外,稅務部門更注重正向引導。通過公職律師案例解讀會、行業風險預警會、稅法小課堂等載體,聚焦建筑、商貿、高新技術企業等行業稅務高風險點,開展“滴灌式”普法。今年以來,吉林省稅務部門針對全省重點行業納稅人開展稅收普法130余場,推動重點行業納稅人稅法遵從度持續提升。
吉林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進一步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不斷優化執法方式,依法保護納稅人繳費人合法權益,引導廣大經營主體切實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